“辣条第一股”卫龙,今天终于上市了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据了解,卫龙发行价为10.56港元/股,上市首日,卫龙股价收跌5.11%,市值236亿港元。
虽说首日表现不佳,不过这并不妨碍在很多人眼中,卫龙这家企业除了是“国民辣条”生产商之外,也是河南漯河之光。以一家之力,便拉动了产业上下游的发展。
从上游的花椒、辣椒、油菜,中游的食品工业、包装印刷、机械制造,下游的物流、电商等产业,均受益其中。
2020年,卫龙的董事长刘卫平还高调宣布,卫龙2019年整体营收49.09亿元,一年为漯河贡献4个亿的税收。疫情初期,更是给返岗员工涨薪30%,多开放1000个岗位,拉动当地就业,赚足了好名声。
去年年中,卫龙启动了Pre-IPO轮融资,云集了PCE源峰、高瓴、红杉中国、腾讯投资、云峰基金五家顶级投资机构,当时,投后估值一度达到了600亿元。
时隔19个月,一波三折,卫龙终于迈进了港交所。
尽管跟高峰时的估值相去甚远,但跟已经上市的几家零食企业相比,却高了不少。
那么,一根不起眼的辣条,凭什么能上市?凭什么是卫龙?我有三点看法。
众所周知,甭管辣条有多好吃,但是一直都摆脱不了垃圾食品的标签。大妈用脚踩、不带手套装袋、原材料与垃圾为伍,那场面,何止是科技与狠活儿啊,简直是不忍直视。2005年,央视曝光辣条黑作坊,一度让人们对辣条避而远之。
在一堆“垃圾”中刨食,卫龙干脆从食品安全的根儿上为行业做手术,将加工车间透明化、自动化,通过直播展现给消费者,让老百姓安心炫辣条。
这不算完,外国人对卫龙也是着了魔,就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喜欢吃卫龙,在亚马逊上,美国网友想吃一包卫龙辣条,要花费14美元,因为贵的离谱,还登上了美国奢侈食品榜单。
在无序的辣条市场里,就是有人愿意为它的品牌溢价买单。据卫龙经销商说,辣条界里,卫龙的批发价是最贵的,平均每包进货价都要比同行贵3-5毛钱,但是大家还是抢着进货,原因也很简单,卫龙一个月能卖500件,其他品牌只能卖50件。
很多有名气的零食品牌,都是发迹于电商,近几年,也有一些品牌在线上线下均衡布局。
但卫龙不一样,在渠道方面,卫龙9成的销售业绩来自于线下,1成来自电商。这个打法,其实和农夫山泉很相似。将渠道网铺满大城市小县城的商超、小卖部,消费者想起卫龙辣条的时候,不必延迟满足,随时就可以买到。
再者,卫龙对经销商的把控,也是极其严格甚至是傲慢的。据我了解,卫龙对经销商要求有三点:
第一,经销商必须承担压货风险,比方说订货会上签100万的订单,经销商自负盈亏,且自主承担售后服务;
第二,经销商存在二选一,在卫龙订货超过一定量,不能同时销售其他品牌的辣味食品;
第三,接二连三的涨价策略,也让经销商直呼吃不消。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衬卫龙在辣条界独一无二的地位。
傲慢,人家有傲慢的资格。
资深吃货都知道,辣条界曾经是平分天下,坊间有“南玉峰,北卫龙”的说法。
但是这几年,玉峰这个品牌,越来越少有年轻人知道了,而卫龙却坐实了“辣条一哥”的江湖地位。
玉峰的老家在湖南,而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其实也是湖南人。都是湖南特色,为什么赢的是卫龙?
这真跟刘卫平本人脱不开关系。在我看来,刘卫平就是天生的推销员。当年食品危机面前,卫龙从供应链源头实行一刀切,斥巨资建立了全自动化厂房,并专门找了摄影团队给辣条制作流程拍摄了宣传照,这就出自刘卫平之手。
后面在刘卫平的亲自操刀下,模仿苹果7的外包装,硬是将5毛钱一包的辣条洗成了你买不起的样子。2017年,萨德事件让国民震怒,乐天玛特被抵制,结果也是卫龙第一个站出来撤店,直言:民族的终归是民族的,撤就撤了。去年奥运会冠军全红婵喜欢吃辣条,卫龙知道了,二话没说给全红婵邮寄了几十箱,真是花小钱办大事,送个公关礼物,都能送得全网皆知。
什么“民族之光”、“辣条一哥”,卫龙在很多营销策略上,都可以和消费者共情,这是十分可贵的。
文丨韩韩(作者系蓝媒汇创始人)
标签: